7月17日,《彭博商业周刊》中文版就其两年前一篇报道的封面标题向Binance及其创始人赵长鹏致歉,称其在第250期杂志(2022年7月6日)中“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”,封面标题“赵长鹏的庞氏骗局”是“虚假和无根据的”,因此发布撤回声明并致歉。
事实上,当年那篇报道以上述标题刊发后,赵长鹏就表示将以诽谤为由对刊发媒体提起了诉讼。2年后,致歉和撤回声明来了,尽管赵长鹏因服刑无法表态,但Binance回应,“我们高兴地看到错误指控被撤销。”
法律诉讼,公开驳斥,纠正指控,建设自身,Binance成立的7年既是发展与扩张的7年,也是备受质疑后证明自身价值、撕掉标签的7年。有时撕掉的不仅有被贴在自身的标签,也连带着撕掉了被贴在整个加密行业的标签。
比如“庞氏骗局”也曾是比特币的负面标签,10多年后,比特币仍在,还在萨尔瓦多、多米尼克等小国成了法定货币。当Binance被美国以监管手段“排雷”后,比特币以ETF的形式进入了美国金融市场。
诉讼、驳斥对于错误的纠正往往具有滞后性,改变负面印象的最佳方式是生长出正面价值。在加密资产领域,比特币如是,Binance也得如此。
建设自身 还击质疑
即便坐拥2亿注册用户,也就是2/3的加密资产受众,围绕着Binance的各种质疑声,从它7年前建立之初就从未散去,这似乎是全球最大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必须承受的挑战。
最近的质疑集中在“闺蜜币”、“老鼠仓”、“上线利益相关资产”等等,非议主要与Binance上架加密资产的标准有关。
直面质疑、信息透明是Binance从赵长鹏时代就沿袭的方式。
这次,他的搭档、联合创始人何一再次上线,连续两个月接受了社区和行业媒体的发问。在重申Binance上线资产不会“一言堂”后,何一公开了评估标准,“首先,我们会考虑项目的基本面、技术和市场热度;其次,有无投资背书也是一个考量因素;最后,我们会看项目的生命周期和团队能力。实际上,项目方在上币之前往往不知道是否会被选中。”
还击是Binance驱散不利声音的第二种方式。
2年前《彭博社商业周刊》改变英文版报道标题,将一篇有关赵长鹏的文章以“庞氏骗局”为题刊发后,这位Binance的创始人、时任CEO以诽谤起诉了对方。2年后,标题被撤回,刊发媒体就对赵长鹏和Binance造成的伤害和影响致歉。
《彭博商业周刊》的致歉声明
媒体报道会给品牌带来舆论危机,而政府部门的指控更须重视,Binance的选择是应诉。
去年6月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起诉了包括Binance、Coinbase在内的多家从事加密资产业务的公司,针对Binance的诉由包括销售未经注册的证券、不当处理客户资产等等。尽管SEC的起诉属于民事,不涉刑事,Binance仍然选择在法律上与对方“死磕”。
双方缠斗了1年多,对峙取得了阶段性结果。今年7月初,Coindesk报道,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法官 Amy Jackson 驳回了SEC针对Binance的部分指控,包括在二级市场上销售BNB代币和Simple Earn计划的未注册证券。不过,法官裁定,对币安的其他指控可以继续进行,包括其首次代币发行等。
1年,2年,走法律流程证明自身的代价有效,但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且昂贵,没有谁比Binance更清楚这一点。更多时候,它需要在行业太新、监管不明的现状下摸着石头过河,建设自身,驱散怀疑,自证对用户、对社区乃至对这个世界的正面价值。
BNB就是这一过程的缩影。2017年7月,这个加密代币以Binance平台币的身份诞生于市场时就广受质疑,“交易所发的币有什么价值?”接踵而至的是ICO禁令下的退币退款风波,BNB跌破初始定价0.1美元。
不被多数人相信的BNB在2017年底涨至1.5美元,周期与市场推动的是价格,至于价值,Binance先让BNB有了“作手续费”的使用场景,并以回购销毁的方式为之设计了通缩机制。
BNB从2017年至今的价格走势,数据自CoinGecko
市场的怀疑总是被价格降服,对手则选择跟随。此后,几乎所有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都创建了自己的平台币,但没有一个能追上BNB的市值(现报847.85亿美元,在加密资产市值排名中居于第四,次于BTC、ETH和USDT)。
BNB的使用场景也在持续增加,如今,它是Binance平台内创新项目空投工具LaunchPool的质押凭证,是新资产发行工具Magadrop的资格凭证,是Binance慈善的捐赠资产。
然而,Binance并没有把BNB锁在交易平台内,因此它不代表传统公司的估值。相反,这家交易所让BNB回归了区块链的本质。
2019年到2020年,BNB先后转化为Binance Chain和Binance Smart Chain(现BNBChain)的链上Gas,真正成为了区块链资产。
BNBChain诞生时也是质疑声满满,“交易所背景”、“21个节点不够去中心”、“山寨链”、“土狗链”等等,Binance的选择是逐渐放手由社区主导,不参与节点治理。社区在运维过程中加强基建安全,Binance则发挥交易所侧的“资产守门”义务,链、所各司其职。
BNBChain之后,交易所造链成风,一地鸡毛后,BNBChain不仅活着,还凭借低Gas费、高交易量、多应用数成了比肩以太坊的主流区块链。而BNB也从7年前的不到0.1美元,最高涨至今年的721美元,最多翻了7210倍。
不同于创始人消失的比特币,BNB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是Binance自我生长的结果,代表了用户对这家平台的共识。从交易所到整个生态产品,Binance需要不断地对用户释放信用、提供友好体验,用建设打消疑虑,这反过来又会为BNB这个“图腾”增色。
逆势生长的故事永远能够打动人心,Binance成立7年,2亿加密资产人群选择了它。
证明价值才能「跨越鸿沟」
坐拥2亿用户就稳了吗?
何一不这么认为。在最近的几次公开发言中,她一直在对外强调,2亿是注册用户,并不是活跃用户。
再者,行业内,巨大如Binance也一直要面临质疑、诉讼甚至驱逐,而区块链技术催生下的2万亿总市值的加密资产市场,现存14900多种代币资产,充斥着1158家交易平台,至多吸引了6亿用户。
作为对比,全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已经接近50亿,如果把区块链视作Web3.0,6亿用户的加密资产市场目前绝对不算主流。
既是在今天,闯入大众视野的加密资产也只有一个比特币,它还以ETF的方式进入了证券市场,被主流金融圈接纳。但在大众社交媒体上,“庞氏骗局”、“郁金香泡沫”、“击鼓传花游戏”的标签并没有完全从比特币身上撕掉,而区块链和加密资产则被因“犯罪”、“洗钱”、“黑客天堂”等标签远离大众,且被各国监管凝视着。
在何一看来,发展了10多年的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资产行业,并没有走出小众圈层,“因为我们的行业还没有创造出更多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产品。”
Binance联合创始人何一(左)与 CEO Richard Teng
如果从比特币诞生的2008年算起,加密资产行业已行至第15年,Binance 也开始它的第八年。作为加密资产交易所行业的领导者之一,Binance今年将七周年的Slogan定为了“Be Binance”,直译过来是“成为Binance”。
“成为Binance”,这或许是许多业内交易所的梦想,因为它意味着市场份额第一、交易量第一、用户量第一。放在互联网世界,流量称霸,几乎等于最能赚钱。
而现在要成为Binance,做好交易平台相关的产品已经不够了,更高的要求是承担革新甚至试错的代价,其中包括来自外界的质疑以及与监管部门的博弈。
从这一面看,“Be Binance”是Binance在号召行业凝聚,希冀联手建设。对于Binance自身来说,它的长远目标反而是它创建时的初心——实现金融自由。
放在现行的世界运行规则里,这是一个充满理想且冒险的目标,但又反映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需求,而恰好又是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的事务。
在诸多加密行业创业者甚至传统金融从业者眼里,区块链技术价值落地的最好场景就是金融,“比特币本身的定义就是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,代币的炒作削弱了技术价值,点对点去中介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消弭跨境支付的成本,但这也注定了加密资产的方式必须在监管框架之内,以防止犯罪。”国内一位从事支付行业的人士如此认为。
何一解释,Binance“实现金融自由”的使命与监管并不冲突,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需要与监管的合作,“这才能是让加密资产行业走向大众世界的前提。”
最近的访谈里,何一多次提到一个词“跨越鸿沟”,她解释,对现实世界有用才能打破Web2与Web3的次元壁,“而我们在观察、寻找优质的项目时,也想找到真正在场景上有价值的产品,和这样的项目一起成长,它们得有经得起验证的商业模式,能够自我造血,而不是仅靠发币盈利、赚一票就跑,但这样的优秀项目并不多。”
可惜,即便是Binance,也无法左右市场对于高波动加密资产的喜好。人们渴望从十倍币、百倍币中实现财富神话,哪怕人人都知道有关特朗普的Meme币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,但那不重要,只要上涨就有热度,有热度就有流量,而流量就是交易所的必争之地。
当前的加密资产行业似乎还没有做好“跨越鸿沟”的准备,也许“实现金融自由”最终还得靠Binance自己继续摸着石头过河,不过,它发起了 “Be Binance”的号召,仿佛在向行业喊话:质疑Binance,不如一起成为Binance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金色财经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绝不代表金色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提示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。